“西安造人工晶状体填补国内空白 市场前景看好” —— 专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葛坚教授

10月13日,在西安举行的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”重点专项启动会暨生物医疗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上,记者就当前我国白内障治疗,国产人工晶状体产品发展等问题,专访了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,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,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原主任、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、博士生导师葛坚教授。

记者:在今天在论坛上有很多专家都谈到了我国白内障手术率低的问题,请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?

葛坚:每百万人口的白内障手术率(CSI),它是一个衡量公共医疗水平的指标。欧美发达国家CSI手术率都是5千人-1万人,这说明手术率非常高,到1万人,说明白内障几乎都用手术做掉了。我国CSI去年是2200/百万人,跟十年前的500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,我国大城市的白内障手术率跟发达国家是一样的。

记者:治疗白内障的方法有哪些?

葛坚: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手术,治疗白内障的手术目前已经十分成熟。通过手术切口,换上人工晶状体,就可以恢复部分视力。我国政府在治疗白内障方面投入非常大,已经投入20亿元。此外一些非政府慈善组织、医院也都到贫困边远地区治疗白内障。2016年中国的白内障手术进行了120万例。

记者:我国这120万台白内障手术中,进口人工晶状体和国产人工晶状体的使用比例是多少?

葛坚:据我所知,我国城市的白内障手术绝大部分用的是进口人工晶状体,每台手术收费3千至5千元,如果用的是高端人工晶状体,价格肯定上万元。国产的人工晶状体目前主要用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白内障手术中。我国在高端人工晶状体方面目前几乎是空白,即使国内有1-2家工厂,产量也很低,制造成本很高,跟进口的爱尔康、博士伦等产品差不多。

我国在治疗白内障方面,主要存在以下问题:

1.城乡之间不平衡,需要政府财政多多支持。城市收入高,手术治疗率也高。农村和贫困地区收入低,手术覆盖率低,造成很多老年患者拖着不治。

2.治疗白内障的相关设备和材料国产化率太低,按中国制造2025计划急需提高国产化率。

3.国产高端人工晶状体生产出来之后,需要做很好的市场推广。

记者:请您预测一下国产人工晶状体的未来,如何看待国产高端人工晶状体产品的出现?

葛坚:首先肯定是价格会降下来,第二是质量比国外品牌更好,患者肯定首选。

我认为国产的人工晶状体可以分两步走。第一步是跟随,跟随国际最先进的品牌产品,把他们的产品做一遍。可以先用第4代成熟的疏水丙烯酸酯材料,制造国际高端人工晶状体。第二步是领跑,推出最先进的第5代人工晶状体产品。

西安眼得乐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他们已经拿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43万元经费,企业再配套3000万元经费,也找到了第5代人工晶状体的技术路线。有了人员、设备、生产线,就可以尽快通过临床验证、批量生产和上市。

今天听了西安眼得乐的介绍,他们用交联聚烯烃合成材料研发的第5代人工晶状体,具有光学性能好、生物相容性好、耐磨性好、后发炎症低、视觉角度更宽、切口小等优点,专家和患者反响也好,价格能降低一半,像这样的产品消费者怎么能不欢迎呢?

我认为这个产品非常好,市场前景也非常大,如果研发到位,各项指标都很好的情况下,完全可以占领欧美市场。

专家简介:葛坚:眼科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原主任,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,美国休斯顿大学客座教授,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。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,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,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,中华眼科学会青光眼学组前任组长,广东省眼科医师学会主任委员,世界青光眼协会常务理事,《中华眼科杂志》及《中华实验眼科杂志》副总编。《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tometry》、《Journal of Glaucoma》编委。